凉州区坚持以保护生态与治穷致富并举的原则,大力实施“生态立区”战略,全力建设邓马营湖荣华新村和红水河东岸“两个移民基地”,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群众就医难、行路难、上学难、增收难等一系列问题。近年来,凉州区着力打造以荣华新村和长富村为代表的“下山入川”移民示范区,累计完成“下山入川”移民2341户、12414人。
荣华新村是凉州区通过生态移民,易地搬迁,落实“双联富民”行动,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程的一个成功范例,也是民营企业支持和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示范项目。
自从张义镇康庄村搬到荣华新村以来,张国海、甘艳桂夫妇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。春日的小院里,孙子跑来跑去,老两口有说有笑,一边忙着手里的农活,一边谋划着今年的致富路。
康庄村位于凉州区东南,靠近天祝县哈溪镇,属高海拔山区,自然条件极其恶劣,生产生活很不方便。凉州区按照“南护水源、中调结构、北治风沙”的要求,坚持生态保护、水源涵养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,采取新型农村社区与移民搬迁、危房改造相融合的方式,统筹落实扶持政策,加快移民搬迁扶贫开发进程。
张国海一家5口人就是加入到“下山入川”队伍行列中的一户。在张国海一家8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房间里,液晶电视、抽油烟机等家具电器一应俱全,后院里整齐地摆放着农机具、摩托车。“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扶持啊!”快言快语的甘艳桂说道。
“住在山区,想在家门口打工都没办法;进城要先走2公里的山路,才能坐上车;就连给孙子买个小吃也得走很远的路。”张国海接过话茬说,“现在好多了,打工方便了,挣钱的路子也多了,政府还帮助规划建设了一座养殖棚。”
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发展、可致富,是凉州区实施“下山入川”工程的最终目标。在全面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同时,凉州区注重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,联系荣华集团公司投资1.08亿元,用于移民耕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,为每户移民就近安置1个产业工人。
去年,张国海一家在搬迁地分到了10亩耕地,全部用于种植甜高粱,秋后全部就近卖给荣华公司奶牛厂,收入了1.4万元。看到周围这么多的挣钱机会,他还鼓励儿子靠政府贷款和自筹买了辆装载机。“仅去年冬天就赚了近3万元,儿媳妇也在附近的工地上做饭,每月收入1800元。”
由于土地平整,灌溉设施完善,机械化作业程度高。张国海计划今年和村民合作承包300亩土地,继续种植甜高粱和玉米,增加全家的收入。
像张国海一样搬迁入住荣华新村的移民群众就有742户3552人,并且都分到了土地和养殖棚。“走出大山富路宽”成为大家的共同心声。
为了使搬迁工作有序进行,在荣华新村临时成立“移民安置办公室”,专门协调解决搬迁过程中的问题。“刚搬下来时,大家还有点故土难舍,不太习惯。”负责人康有才说,“户均1套房2亩棚、1个产业工人、6至10亩饲草致富举措落实后,使家家都有富民增收产业,群众致富信心更足了。”
目前,荣华新村按照产业、居住、公共服务“三区分离”原则,已建成占地面积688.1亩的移民住宅742套,幼儿园、学校、卫生室、社区服务中心、文体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也逐步配套完善。
2015年年底,一所专门为移民群众子女建设的学校武威二十二中投入使用。学校教学设施基本齐全,设幼儿班至小学、初中11个班级。今年春季开始招生,在校学生已达279名。
除此之外,荣华新村还配套建设水、电、路、通信等基础设施,硬化主干道12.99公里,铺设人饮管道22.06公里、农田管网65.63公里,完成农电入户工程742户,移民群众生活环境、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。
从荣华新村返回,沿金荣沙漠生态路行驶20多分钟,在红水河东岸“长富村”移民安置区建设现场,机声隆隆,车来人往,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。
“长富村”因为安置移民群众而得名,是凉州区“最年轻”的行政村。为建设名副其实的“长富村”,区里投资1.36亿元,并整合国土、交通、水利、电力、教育等部门项目资金,配套完善水、电、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、社区服务中心、文体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,建设集“移民安置、产业培育、扶贫开发、高效节水、生态治理”的沙区新村。
至目前,长富村安置区已平整沙区荒滩地5460亩,落实移民搬迁2000人。建成住宅486套、养殖暖棚486座;铺设农田管网31.79公里,铺设人饮管道32.01公里,架设农电线路6.64公里、配套变压器10台,完成农电入户工程486户,新打机井15眼;学校及幼儿园已完成基础建设,社区服务中心完成主体框架建设。